Tang's little house
2812 words
14 minutes
Travel to the Westnorth of China

第一天 初见青海湖#

该用什么言语去形容初见青海湖的震撼!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登入仙门逢瑶池;还是惊鸿一瞥摄心魄,流连其中不思返?尽情用最富足的颜料去泼洒淡蓝色的天,模糊了雾蓝色的远山,泛紫的近山之间的分界线;再随意地用沾满颜料的笔刷去涂抹青碧的湖水和灰绿的草地,使其承载起视界的另一半。天上游荡着滚滚白云,地上点缀着黑白异色的牛羊。极目远眺,目之所及的牧区与牧区之间还有大片金黄的油麦地和更鲜绿且绒绒起伏的青稞田。低矮的红瓦白墙民房与移动的帐篷包错落有致。七色彩条组成的经幡迎风猎猎。经幡,是藏传佛教信徒们的转经筒,秉着风吹哪页读哪页的愿想,布条的每次翻飞,都是苍天在把经文传颂向远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青海用最热烈的色彩滋润着初来乍到的游客们干涸灰暗的双眼。一幅幅拉满饱和度的油画就这样被绘入来访者的心底,让你彻底忘却了钢铁森林里逼仄的牢笼。虽然只是蜻蜓点水般窥探了几眼,却在脑海里再也挥之不去。

继续驱车行驶在315国道,只有无尽的远方和不落的太阳相伴。这西北的地头蛇拥有着人世间至高无上的权力,即使温度计正卖力地展示这只有十几度的盛夏,在他的明光的掌控之下体感并不比三十几度更加凉快。让人不免怀疑那草原上随处可见的圆盘地雷的肤色皆是拜其所赐。
而那轻狂的风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力量,呼啸在群山之间,盘踞于草原之上,挑逗着蜿蜒小溪与明镜湖水的轻柔面纱,在那金轮所不及的地方任由寒凉肆意生长。
路上偶尔一声嘹亮的汽笛踩着会变的调子划过身边,那是大货车的生死时速。这条略显寂寞的国道上,只有生计与远方。

在不知道向后闪过了多少帧恍如人生的走马灯画面后,汽车驶离国道踏上一条更为窄小的水泥途径,向天峻石林靠拢。渐渐的,一直环绕在身边却又遥不可及的群山形象逐渐高大起来。相比起之前温顺宁静的绿毛龟样貌,身上渐渐长出了崎岖嶙峋的石质背甲,连绵者似剑龙的标志骨板;巨大者如天外来物,生凿出自己的位置,毫不在意破坏了身边柔和的山丘曲线,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切断连绵不绝的绿意。我无从知晓这片石林形成的原因,但她就这样矗立在这,历经千年而不改其坚。从来没感觉到贪婪是如此的适合形容我望向四周的目光,恨不得在脑海中重建出她的一分一毫。美好的初遇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双脚仍站立在碎石子路上,却已经在畅想下次故地重游的美妙场景了。

第二天 哈拉湖#

艳阳高照的晴天不会一直眷顾这方水土,一旦日光隐去,盛夏与凉秋的分隔便只剩下一个刻度。驾车西行,人世的影子愈来愈少,漫天遮眼的绿原也开始夹杂着砂石。在溪流出没的地方能见到一片片的迷你树丛,不知道他们的种类,但不过膝盖高的树们各个枝繁叶茂,仿佛小人国度的雨林。而隔壁舞动的溪水淌过石块飞溅的浪花像那欢腾的鱼儿。在隆起的高坡上随处可见一排排拳头大小的洞,倘若细致观察还能在洞口发现一只探头探脑的土拨鼠,肥硕的身躯像在告诉你这儿的伙食不错。一路上虽绿意有所消退但生机不减。

穿越部分罕有人迹的无人区,此行的目的地是哈拉湖:一个位于祁连山脉脚下,暂未被商业开发的湖。不凑巧的雨夹着风送来寒冷的感觉。想要在这种地方解决温饱问题只能靠自己动手。艰难地扯起遮雨篷,点燃木炭,拧上煤气灶,在这天地间便创造出了一方小小的温暖空间。

第三天#

大柴旦翡翠湖
荒原
胭脂山 车坏了 搬石头的感想

第四天#

穿越石油小镇,去火星开发区?🤔晚上水上雅丹 看星星

第五天#

东台盐湖 察尔汗盐湖商业加晒死人,厌人高峰时刻
掉无人机,轮胎坏背后的故事

第六天 昆仑大峡谷#

雪山,可可西里,羚羊,野驴

第七天#

托素湖,自然保护区,湖,鸥
外星人营地

第八天#

🈚

第九天 兰州牛肉面#

从青海结束旅行回到兰州自由行,上午慵懒的起床想去吃完牛肉面,却排起了蜿蜒九曲的长队,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吃到了当地的牛肉面。自打来北方吃面,便讲究一个面要筋道弹牙,条条分明,爽滑可口,万不可粘牙。见过了才知道本地同学说的早上吃面好的原因,那一口大汤锅煮面,从早到晚,从清到浊,先到先得。如果非要说这当地的兰州拉面之于其他的拉面有何独树一帜的优势倒也并不见得,但早上这样一碗面配上几勺辣子,顺着牙齿吸溜下肚,大汗一出便觉神清气爽。自认为不是对吃有什么研究和讲究的人,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要尝尝当地的特色,比如手抓,烤肉等等。敞开了肚皮吃牛羊肉,再尝尝特色奶茶“放哈”,一种用小麦发酵的甜胚子奶茶,是讨喜的甜味加上在奶茶档里不高的价格,物美价廉也是名副其实。

下午去了当地的敦煌艺术馆,不出所料的看到了幅幅经由后人之手的复制品,不由想起21年在故宫看的“敦行故远”特展。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壁画,扫过行行似曾相识的介绍,惊觉我还是那个一成不变的我。依然喜欢从画中某一个细节处开始,顺着纹路任由视线一点一点游走在色彩之间;喜欢对着文字说明寻找图中对应的故事和细节;喜欢情到深处胸口微微泛起的悸动,是对绚丽文化的自豪,是对神秘真迹的神往,是对古老艺术的崇敬,是一丝丝的愧疚与疑惑。我感慨,赞颂并追求美,但当我们谈论美时我们究竟在阐述什么?例如那些极富视觉冲击的藻井,给我们的第一感受便是纷繁而复杂的美。细看之下其基本要素无不是各种生活的,想象的产物,辅以色彩的搭配调味,搭上各种形状的线条做小料,通过整齐重复的排列组合翻炒而得到的美。而推导并欣赏那些由先贤智慧得出的精妙绝伦的公式与结论亦可感受到大美无形的简约美。完满是没有一分一毫瑕疵的完美,但缺憾也能在特定的情况成为遗憾的美。美可以用来衡量人的外貌差异,也能用来评判人的心灵高低。有人说,倘若离了丑,美也不复存在。因为有了分别,部分成了美,一些变为丑。
似乎美是一种让人舒服的感觉,是无处不在的,是人人向往的,但又在每个人的心中是有高低贵贱并且标准不同的。真的是这样的吗?我无从得知。
此般思索才渐渐黯淡,一个格外熟悉的念头突然涌现出来,无奈地开始自嘲,自己那种每次看完展览,演出后感受到的悸动究竟从何而来,为谁而跃动?又有何意义?对于敦煌展而言,为何事后遗留给我的仅仅是回家奖励自己玩一玩遇见系列的皮肤?是,飞天,神鹿,胡璇都非常漂亮同时亦是某种意义上敦煌艺术的数字传承,但这难道就是我观敦煌展后的全部收获吗?这对我个人现世的指导意义又究竟是什么?我最终还是没有一丝丝的改变吗?

很多有意义的,无意义的思考与探寻往往是无疾而终的,也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有答案。但我想,也许我自己的人生道路就是在尝试解答一个个的疑惑的过程中不断延伸的。

甘肃省博
我喜欢博物馆,我享受静静地观赏那些历史沉淀的过程,我理解游客们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的对拍照打卡,合影留念的想法和诉求;但我讨厌人多的地方,我讨厌乌合之众将肃穆的博物馆变成门庭若市的菜市场,我讨厌趋之若鹜的人群挤来挤去只为了拍一张照片便掉头离去的行为,他们不是为了瞻仰文化的瑰宝,学习民族的历史,只不过是在如来掌上撒尿并到此一游的顽猴。
虽然绝大多数时候,博物馆仅能给人留下这里我看过的模糊印象,听过的讲解大多也随风化尘不断淡去。但只有当你站在它们面前的时候,他们才真真切切地从历史书中,穿越时间来到你身边,不再是那冰冷冷的文字和图片。
我想,博物馆的建立从来都不奢求让游客们对一方水土的故事了如指掌。他不过是为子民们提供了一个与前辈对话的机会,记录了一段悠悠岁月。倘若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与思考,培养后代们几分民族自豪与文化自信,便已是上上签。

随感,随想,随记。杂乱的文字,无序的记录。一路上看见了很多,影落了不少,留下了些许。旅途的最后想用一句话来描绘理想的自己:
脚丈山河,胸怀天下,笔抒狂意。

Travel to the Westnorth of China
https://littleolaf.github.io/posts/life/2024-08-11/
Author
Tang Wuyang
Published at
2024-08-11